1.地理学
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地理学科1950年建设,是建校伊始即设的六大系科之一。作为山东省高校唯一拥有的地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省内领先,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位列山东省第1位,全国第19位,所在学院是山东地理学会、山东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经过70年发展,已经形成融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于一体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拥有山东省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和山东高校“地表过程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平台,为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在全国资源环境类杂志中名列首位,在国外也有较大影响。
多年来,本学科立足山东区域优势特色,在山东半岛城市群、莱州湾和“蓝黄”两区等重点区域,形成了人地协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口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区域环境评价与污染修复、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工程、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等5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每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均是以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力较为雄厚。本学科拥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6人,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5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等荣誉称号的教师10余人。
近五年,本学科相关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6项、省部级课题61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8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20余篇。先后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类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本学科具有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良好基础,拥有土地规划等资质,围绕项目、区域和战略需求,所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建设日臻完善。拥有建筑面积818m2的教学实验室和200m2的精密仪器室,75种类型,150台套,总计价值200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与15家企业签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近五年,相关研究人员承担20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合同额超过2000万元。本学科也是服务于生态山东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智库,多名教授入选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和咨询专家,为山东省政府及国土、环保、住建等部门提供咨询报告100余份,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山东规划等20多项科研成果纳入省政府决策,10多项成果被省级以上领导批示。
2.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获得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权,2004年成立环境科学系,2010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山东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2010年,在自然地理学博士授权点下设置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并开始招生。2016年,环境科学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定为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核心专业。201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学科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并取得了重要成效,“环境科学与工程”成功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进入全国前44%,山东省属高校第二位。
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环境学科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22人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1人;35岁以下的教师占52%。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和2个厅局级平台、4个校级平台支撑下,融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于一体,形成了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的学科群,营造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的良好发展环境。本学科构建了环境学、生态学、工程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平台,凝练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与学科特色。
近5年,相关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6项,横向课题200余项,人均经费达65.59万元。立足山东项目、区域和战略需求,在生态山东建设、山东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黄河三角洲、莱州湾等典型区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年均横向课题合同额近200万元。在这些课题资助下,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实用技术,出版学术专著、教材9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省部级成果奖8项,其他奖项23项。
本学科人才培养所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建设日臻完善。拥有建筑面积818m2的教学实验室和200m2的精密仪器室,75种类型,150台套,总计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与15家企业签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以前沿环境问题为导向,开展环境污染控制理论、生态毒理机制、典型脆弱区的环境演化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为引领,开发出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技术研发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培养出大批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文、理、工交叉融合的素质,具有认识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深受政府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的欢迎,在解决我国和山东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自然地理学”山东省重点学科
自然地理学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是我校地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的主干学科。多年来的建设与积淀业本学科已形成区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整治、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3S”技术及其他地理技术方法支撑下,调查摸清全省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生态特征,开展山东生态脆弱或退化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的研究,进行以流域水土资源保持和管理的研究;通过典型污染地试验区的研究,开拓土壤污染的污染类型与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的研究;加强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对煤矿闭矿后的生态环境演变机理、煤矿区生态复垦等研究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开发的研究;系统深入开展研究北极冰川物质平衡监测与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北极资源开发利用等极地科学研究。这些成果充分发挥了本学科“3S”技术与其他现代地理学技术优势,塑造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同时,本学科服务于山东省的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效益,为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