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孔强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的校级青年创新团队在预处理含铁废水提升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去污产电方面取得新进展。徐飞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朱雅洁为共同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Coupling iron pretreatment with a constructed wetland-microbial fuel cell to improve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and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一区Top期刊,IF=7.246)杂志。该项研究工作是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Derek Hao博士合作开展的。
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bial fuel cell, CW-MFC)是基于人工湿地底部厌氧、表面好氧的结构特性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微生物为催化剂将污水中的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目前钢铁行业产生具有产含铁废水量大、碳化铁废渣量多的特点,铁参与生物新陈代谢且二价铁、三价铁价态转换在电子传输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铁废水具有良好前景,基于此,应用碳化铁前处理含铁废水产生二价铁、三价铁后通入到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中,通过观察水质净化情况、产电量、微生物群落功能三个指标,与未前处理的含铁废水以及微污染的河水相比装置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前处理含铁废水提高装置中二价及三价铁的含量从而促进装置微生物(Feammox, NOB)的功能最终促进装置产电和净化能力。
孔强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的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校级青年创新团队聚焦水体污染生物生态处理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取得显著发展。Covid-19疫情新情况出现后,团队教师积极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对返校研究生进行指导、帮助研究生制定科研计划以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3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