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方式
为方便大家咨询研究生复试相关事项,现将威尼斯官网咨询QQ群号公布如下:
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2021考研咨询群:347635339
(加群时请备注:考研专业-姓名)
招生专业
学院概况
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前身为地理系,是1950年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建校伊始即设立的六个系科之一。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和地理所,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地理学会挂靠学院。七十多年来,老中青薪火相传,几代人开拓耕耘,构筑和稳固了地理学科在山东的龙头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生态山东建设的强力推进为城市与土地、资源与环境以及遥感与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新机遇和高平台,学院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发展成为基础雄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地理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05人,一线教学科研人员80人,教辅人员25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1人,教授19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5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青年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优青、山东省社科新秀、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社科新秀等省级以上人才10余名。
教学工作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自身学科特色,构建了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有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4个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有4个团队入选学校研究生“五导”卓越导学团队。在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各类教学奖励10余项,5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完成和在研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
科研工作
学院拥有山东省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地表过程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地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中心、环保技术与政策研究中心、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拥有土地规划等资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平台。现有地表系统与全球变化响应、遥感与GIS技术开发与应用等7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团队为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
近五年主持和完成国家级课题50余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2部,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精品工程奖等20余项。承担国家和省市在资源开发及持续利用、应急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大量横向课题,年均课题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学术团队
为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提高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水平,2017年始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制定实施学术团队制度,以培育形成若干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及创新团队。目前建立了九个学术团队。学术团队试运行3年来,效果良好,团队合作和乘数效应逐渐显现。
王叶堂教授负责的“地表系统与全球变化响应”团队
刘恩峰教授负责的“环境变化与水土保育”团队
吴泉源教授负责的“遥感与GIS技术开发与应用”团队
王成新教授负责的“人口城镇化与城乡-体化”团队
程钰教授负责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团队
孔强教授负责的“水环境生态”团队
宗万松教授负责的“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团队
陈庆锋教授负责的“水污染与生态修复”团队
刘厚凤教授负责的“大气环境治理与环境政策”团队
学生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施学术班主任和全员本科生导师制,带动并指导本科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年来涌现出3个省级先进班集体、4支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省级荣誉称号10人次,国家创新奖励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竞赛奖励40余项,十余篇本科生、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各自岗位上迅速成长为所在领域的骨干。现有在校本科生1637人、硕士研究生247人、博士研究生20人、博士后54人、留学生6人。
70年的办学历程,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国家杰青邓祥征,加拿大瑞尔森大学教授王曙光,北京大学教授许学工、曹广忠,上海市副市长舒庆,鲁东大学校长王庆,首届齐鲁名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赵勇等杰出人才,学院校友遍布国内外各条战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交流合作
学院为山东地理学会、山东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单位,不定期举办全国性或省内学术会议,拓展和提升学术交流的渠道和平台。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全球地表覆盖信息服务协同共享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自然资源学会年会、“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暨黄河分会学术年会等会议。
坚持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20余次,30余人次师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学,2020学年接收国外留学生6人,中外联合培养人数日益增加。